访老校长杨士林教授倾听西迁往事
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日期:2007-12-11浏览次数:6008
  10月22日,广西宜州市文联作家谢树强先生专程来到浙大档案馆,为他正在写作的一部以浙大西迁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走过硝烟的大学》(暂定名)收集素材。借此机会,吴永志馆长、何春晖副馆长与谢先生一同拜访了亲身经历浙大西迁,担任过浙大校长的杨士林教授。
  当天下午,89岁高龄、正在浙江医院养病住院的杨士林教授,利用休息时间接受了我们的拜访,诉说他记忆中的西迁往事。1937年,杨士林考取浙江大学化学系。刚入学不久,抗日战火逼近杭城,大学一年级的他随浙大迁到天目山,之后又辗转至建德、泰和、宜山,在湄潭度过了7年时光。为了使来访的谢树强先生对浙大西迁有更清晰的印象,杨士林教授耐心细致地讲述了他所亲身经历的西迁全过程。当被问起在西迁经历中,尤其是在湄潭读书时有哪些事令他印象深刻时,杨教授特别提到了三件事:一是浙江大学迁到湄潭以后把原来的湄潭中学扩建成了浙大附中,不仅使教职工子女可以就近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为战时的大后方培养了人才,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二是农学院在湄潭建了浙大农场,因地制宜,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特别多,农艺系当时培养的茶叶,后来成为湄潭主要的茶叶品种之一;再一个就是竺可桢校长一直提倡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即使是在西迁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文学、音乐、体育的培养。杨教授至今仍忘不了他们音乐课上的那架钢琴,浙大西迁时,这架钢琴一直随着学校从杭州搬到宜山。后来宜山遭日寇敌机大轰炸,钢琴在敌人炮火中被毁,而那琴声旋律却永远萦绕在学子们的心头。
  西迁故事是浙大人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每次聆听体味,都无不让人震撼和感动。从西迁求学,到留校任教,再到担任校长,杨士林教授见证了浙大整整70年的发展历程。透过他的回忆,我们感受到西迁历程不仅是一段真切的往事,也是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凝铸着浙大人的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