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秦大河院士主持。何亚平教授在学术报告会上作《教泽广敷,师表楷模》的学术报告。他指出,竺可桢具有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主张立足本国,放眼世界,才能养成专门的人才;重视教授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强调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倡言并终生践行求是,不仅在浙大西迁过程中以求是精神鼓舞斗志,凝聚人心,即使是在文革动乱时期亦坚持求是精神,不随不惑,正气凛然。何亚平认为,竺可桢满怀真情大爱,珍惜爱护人才,关怀保护师生,是师生心目中的广受爱戴的“浙大保姆”,为浙江大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牺牲,堪称一代师表楷模。
何亚平回顾了近年来竺可桢研究的丰硕成果,指出《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的相继出版,为深化竺可桢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严德一教授率先提出“竺学”即“竺可桢学”的概念。刘操南教授进一步将“竺学”内涵阐发为“学贯中西,文理渗透,博大精深,开物成务”四个方面的精神内髓,并以“求是”精神一以贯之。何亚平认为竺可桢研究会是竺可桢研究的中流砥柱,“竺可桢学”研究的前景广阔,意义重大,必将开创出竺可桢研究的全新局面。
钱永红研究员在学术报告会上作《中国科学史研究事业的奠基人》的学术报告,对竺可桢在科学史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系统论述。竺可桢是《科学》杂志早期科学与科学史论文的主要撰稿人,参与了二十世纪初学术界关于中国有无科学的讨论,分析了中国科学不发达的原因,认为应提倡科学的应用方面,更不能忘却科学研究的精神。在竺可桢任大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引入“为学问而学问”的学术自由,主张“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在浙大西迁途中,竺可桢又以“求是”为校训,带领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科研,使浙大这在一期间的科学史研究成果迭出。英国科学家李约瑟1944年曾两访西迁到贵州的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称誉为“东方的剑桥”。钱永红从这一史实出发,梳理了竺可桢与李约瑟长达近30年的科学史交流与合作。钱永红指出,竺可桢的科学史研究引领着中国,影响了世界;他创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使中国的科学史研究事业走上了正规化、职业化的道路,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竺可桢是中国科学史研究当之无愧的奠基人。
何亚平与钱永红在在京举行纪念竺可桢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的学术报告,是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成立以后,校史研究会特聘研究员在全国最高层次学术研读会上的学术讲演,对于传播我校校史文化、引领校史研究工作再上台阶,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加本次学术报告会的除浙江大学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等学术单位。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档案馆馆长朱之平、副馆长何春晖参加也参加了本次学术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