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时间事件内容
111937-09-21为了使一年级新生安心学习,竺校长于1937年9月14日和西天目禅源寺方丈妙定商定,租借寺院余屋,作新生教学和生活用房。 9月21日迁至天目山,27日起上课。浙大计划多时的导师制首先在这里推行。在当时实属国内教育界首创。
121937-11-11从11月11日开始,浙大师生分三批出发,每晚一批,约二百人,在江干码头乘船,于15日全部到达建德。同时,凡是可以搬运的图书仪器,几乎全部搬离杭州,用汽车或船运至建德。
131937-12-24从1937年12月24日到次年1月20日,浙大师生从浙江建德出发,经金华、玉山、樟树、转抵江西吉安,行程 752公里,平均每天前进30公里,饱受惊吓和风霜之苦,经受了考验和锻炼,幸而人员、物资都无损失,平安到达目的地。
141938-02-181938年2月中旬,吉安中学与乡村师范的寒假已告期满,浙大师生即于2月18日由水路(赣江)和陆路(赣粤国道)迁移到泰和。浙江大学临时校址就在泰和城西2.5公里的上田村。
151938-06-261938年6月26日,浙江大学有一批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这也是浙大在抗战中的第一批毕业生。竺校长在当天举行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认识与努力”的富有哲理、充满激情的讲话。他勉励学生要日日新,又日新,以天下为已任,使中华成为不可灭亡的民族。他希望同学们“不求地位之高,不谋报酬之厚,不惮地方的遥远和困苦,凡是吾人份内所应该做的事就得去做”。竺校长在结束讲话时说:“现在救国的责任,已在诸君身上,希望大家能担当起来。”
161938-07-03竺可桢在1938年7月3日,亲自在武汉找到教育部长陈立夫,陈同意必要时浙大可再次迁校。
171938-08-10浙大教职工为张侠魂举行追悼会,到教职工和学生300余人。师生们看到竺可桢哀痛憔悴的面容,都深感痛悼,全场呜咽。9月15日,葬张侠魂和竺衡母子于泰和松山。
181938-08-131938年8月13日,首批教职员先遣队出发,开始广西宜山。9月15日首批女生出发。以后,3辆校车分批轮流运送师生,西至茶陵,南达赣州,自此至后的路程,师生们都自行前去。
191938-09-081938年9月8日,首批教职员到达广西宜山。20日后,首批女生也抵达。直到10月底,所有教职员和师生,除押运图书仪器等物资尚在途中的以外,全部安抵宜山。
201938-11-01浙大于11月1日在广西宜山开学上课。自迁至宜山后,以原工读学校为总办公室,以文庙、湖广会馆为礼堂、教室,并在东门外标营搭盖草屋为临时教室和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