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时间 | 事件内容 |
---|
21 | 1938-11-19 | 1938年11月19日,在广西宜山,竺可桢校长主持校务会议,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并决定请著名学者马一浮写校歌歌词。 |
22 | 1939-02-05 | 宜山虽位处西南,也常遭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空袭。1939年2月5日,日寇以浙大为目标,进行猛烈的轰炸。敌机18架,先炸西门汽车站一带,而后,敌机在标营一地竟投燃烧弹、爆裂弹118枚之多。炸毁浙大标营东宿舍8间、大礼堂一幢、新教室三幢计14间,其余如导师办公室、体育室、事务课办公室、阅报室、厨房、储藏室、饭厅及杂室等亦被毁或不能住人。浙大迁校时带去的唯一的一架钢琴也被。遵义城内工学院院长李寿恒、文理学院院长胡刚复、校长办公室秘书诸葛麒的住屋均被炸塌一角,幸人员无恙。 |
23 | 1940-01-09 | 1940年1月9日,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同意浙大迁移贵州,于是浙大正式全面迁校。 |
24 | 1943-02-28 |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永兴办学七年,教授中也有众多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风雅之士。在钱琢如,苏步青等教授的倡导下,本着自愿结合的原则,于1943年2月28日成立了“湄江吟社”。旨在陶冶性情、切磋诗艺、相互诋励、抒发感情。常在课后假日结伴游览,吟咏颇多,或直抒胸臆,表达忧国忧民之情;或借物咏志,歌颂壮丽河山,寄托对未来的希翼,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诗篇。(刚开始,社员有苏步青、江问渔、王季梁、祝廉先、钱琢如、胡哲敷、张鸿谟等七人,后来又增加了茶场场长刘淦芝和来自浙大龙泉分校的郑晓沧。) |
25 | 1944-10-22 | 英国科学史专家、皇家学会位员、英国驻华文化与科学协作代表团团长、剑桥大学生物学家李约瑟博士与妻桃乐赛于1944年10月22日到浙大参观,李约瑟时在参观时的一次谈话中盛赞浙大是“东方的剑桥”。他在回国后的一次演讲中,称浙大、西南联大可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相媲美。 |
26 | 1946-05-06 | 1946年5月6日,浙大在遵义举行46届毕业典礼,计有毕业生291人。 |
27 | 1946-05-07 | 1946年5月7日起,在遵义的师生分批返杭。 |
28 | 1946-05-11 | 1946年5月11日起,遵义文化教育界举行大会欢送浙大师生。 |
29 | 1946-05-15 | 竺可桢于1946年5月15日代表学校回请遵义文化教育界人士,感谢遵义各界人民对浙大办学的支持。 |
30 | 1946-06-01 | 1946年6月1日起,遵义浙大总校结束,改为留守处,处理未尽事宜。学校在遵、湄等地新建的校舍及湄潭附中新校舍、农场等均送给当地有关单位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