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院系史上的重彩华章
——校档案馆邀原史地系校友座谈
类型:新闻动态发布日期:2009-05-27浏览次数:7346
  5月25日,在玉泉外的山外山菜馆,几位年逾耄耋、精神矍铄的老人聚在一起,言笑畅然,谈锋甚健。他们之间亦师亦友,或同窗共读,或师承一脉。他们的名字是毛昭晰、谢觉民、管佩韦、倪士毅、李治孝,都曾就读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并任教。校档案馆经过多番联络终于把这些难得一聚的老校友请到一起聚餐、座谈,聆听他们讲述这个浙大校史上独具特色的学系曾经的辉煌岁月。
  说起母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几位老学长的目光中无不流露出温情和敬意。的确,他们的母系太不一般了。从1936年到1949年,浙大史地系存在的13年,正是竺可桢任校长的13年,也是著名地学家张其昀任系主任的13年。史地结合的办学精神,当时在国内堪称首创。
  史地系培养的人才阵容蔚为壮观:两院院士有竺可桢、涂长望、谭其骧、叶笃正、施雅风、陈述彭等14位,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录的有19位,其中地理卷9位,大气、海洋、水文卷5位,地质卷2位,中国历史卷3位。这些数字最初是从原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毛昭晰先生口中得知的。为了促成这次史地系校友座谈,校档案馆何春晖副馆长多次与毛先生联络沟通,毛先生惊人的记忆力和史地系的辉煌办学成就让她更迫切地想请这个系的老学长们来讲讲这段历史。
  有了母系这份相同的血缘,走到一起就有讲不完的故事。有一个人物总被屡屡提及,他就是浙大史地系的创办者、系主任张其昀。毛昭晰先生谈到,张其昀在浙江大学史地系任职13年间,多方罗致专家来系执教,对史地系办学贡献巨大。后来他虽去了台湾,但对中国文化眷恋倾恭,他创办中国文化大学,旨在传承中国文化根脉,他反对“汉学”,提倡“华学”,对弘扬多民族的中华文化有一定贡献。美国匹兹堡大学资深教授谢觉民先生详述了他与张其昀教授的几次交往,和张其昀在台湾创办中国文化大学的一些经过。李治孝先生曾经听过张其昀教授的课,他说,早在上世纪40年代张其昀教授就以地理学现象预测到中国渤海湾可能蕴藏大量石油,其学识和创见可见一斑。他还回忆道,张其昀教授虽有政界背景,但对待学生却无党派之分,曾经给中共地下党员程融钜写过求职推荐信。
  毛昭晰先生说,史地系令他感受最深的是教师严谨求是的学风和谦逊的人品。他回忆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与胡玉堂、吴定良等教师的交往,发自肺腑地说,“浙大有很多好的系科,成功的教授,但我切身感受到了史地系教师的为人勤恳,淡泊名利,他们的人品教育、感动了我,是我一辈子的恩师!”张荫麟先生的弟子管佩韦教授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他说,“张荫麟教授当年在贵州重病,我们这些学生轮流日夜照看。他去世的当晚,在他身边守护的就是徐规先生。”据管老回忆,张荫麟先生才学过人,18岁考入清华大学,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为梁启超所激赏。1940年他远离妻儿只身赴遵义任教浙大史地系,不想两年后却英年早逝,年仅37岁。
  浙江大学史地系1940级学生、原杭州大学教授倪士毅老先生讲述了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回忆了史学教授张荫麟、钱穆、陈乐素、顾谷宜在史地系任教时的情况。倪老还将刚出版不久凝结其研究心血的一部《西溪集》捐赠给档案馆。同时他还捐赠了自己保存了半个世纪的《国立浙江大学文学院概况》、《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集》两份珍贵史料。
  座谈结束后老学长们纷纷留下感言:从史地系可以反映浙大的求是学风。史地系虽然已不存在,但竺校长办史地系所取得的成就为祖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