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校史研究分会在浙江大学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以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汤涛馆长为理事长的新一届理事会。这被一些同仁誉为校史研究分会一个新的里程碑,同时也为我担任五年的分会第六届理事长画上了一个句号。在会上,汤涛理事长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我馈赠了写有“山高水长”四个大字的墨宝作为勖勉,令我激动不已。会后,看到大学校史微信群里众多同仁、好友的微信留言;坐在返程的飞机上,思绪如同舷窗外的流云联翩而至,禁不住要写下自己15年来与校史研究分会的不解之缘、对众多同好的感戴和寄望。
一
1984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编写校史的通知》,要求成立较早的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重视、恢复和开展校史研究工作。中国的校史研究由此拉开了序幕,进入了逐渐加速的蓬勃发展时期。
与此相适应,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大、厦门大学等部分高校于1987年发起成立校史研究会,推举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学珍为会长。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较早成立、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在生命力的分支机构之一,对于促进全国大学校史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王学珍、王宗光、杨振斌书记和继任理事长及理事会、秘书处的不懈努力,分会三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保持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宗旨,形成了良好传统、浓厚学术氛围和很强的专业凝聚力、影响力;见证、参与并促进了校史研究工作从起步到形成规模、渐入佳境的全过程。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全国各高校的校史工作广泛开展,普遍设立的校史馆已成为学校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标识;编写、出版的校史图书、研究论著丰富多彩,学术水平稳步提高;研究队伍渐趋稳定,专业化、年轻化趋势更加明显;校史资源的开放已经在立德树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已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和学校师生、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并且为新时代校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我所在的兰州大学,始建于1909年。80年代后期,在陆润林副校长主持下,已较早编写出第一部兰大校史,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学校也成为校史研究分会较早的会员单位。
2005年,学校开始筹备2009年的百年校庆。我受命主编兰州大学百年校史,作为校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此之前,我对于大学校史缺少系统关注、深入了解,可说是门外汉。2008年5月,有幸受学校委派,到云南大学参加由校史研究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并提交了论文,见到了老会长王学珍、副会长王运来教授、南开大学校史专家梁吉生教授等一批校史研究的先进,还聆听了著名史学家章开沅先生应邀所做的学术报告,开始对校史研究有了新的认识,引发了自己的思考。这次难得的参会经历,不仅有助于我完成兰州大学百年校史的主编工作,而且促使我开始对校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自己此后长期关注的研究领域。
随后,我得到大家的信任,在相继接任的王宗光会长、杨振斌会长领导下,先后担任了分会学术委员会和副理事长的工作;并在杨会长因故辞去理事长之后,得到其他副理事长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及各位常务理事的鼎力支持、帮助,暂时主持分会的工作。
2018年10月,分会在河南大学召开第六次会员大会,我非常荣幸地被各位同仁推举为分会的理事长。在之后的五年里,虽然遭遇三年疫情的影响,但在中国高教学会的领导下,在王运来、戴岩、韩宝志两位副理事长、汤涛监事、张凯秘书长和欧七斤、张淑锵、石慧霞、王学春等副秘书长及秘书处各位老师、学术委员会钱益民主任和各位学术委员,以及各位常务理事及其高校的大力帮助下,我们齐心协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很好地把握、适应了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各个高校进一步重视校史研究及其育人功能的良好契机,使分会在传承“学术立会”“坚持特色”传统的基础上,通过学术年会、多种专题研讨等平台,采取资助校史研究项目、鼓励多校合作进行有组织科研等方式,有效地推动、促进了各会员单位及有关高校的校史研究工作。这些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支持,增强了分会的学术影响力和组织凝聚力,也吸引更多高校及其校史研究者加入和参与分会活动。
三
校史研究分会作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共同体,得益于史学传统的影响和研究对象、校史前贤们高风亮节之所赐,形成了自己的良好风气、人文精神,相对民主、平等、自由、坦诚的内部氛围和相对纯粹的学术追求,体现出特有的宽松与相互的理解、关心与支持,既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又稳健开放、与时俱进、着眼未来……这些正是分会能够长期存在、发展,显示出“山高水长”内在活力和温度,凝聚众多高校校史同仁们的主要原因,弥足珍贵,值得发扬和传承。也是校史研究分会在当今社会和众多学术组织中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在分会理事会换届之时,大家推举出汤涛理事长、余浚监事、王东秘书长和韩宝志、金富军、欧七斤、毕玉副理事长、张淑锵常务副秘书长,以及由丁兆君任主任的学术委员会和十位学术委员,他们不仅来自华东师大、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很有影响、校史研究工作名列前茅的著名高校,而且自身也是在校史研究方面长期耕耘、成果显著,一直热心分会工作、乐于奉献、深孚众望的知名学者。相信在高教学会的领导和帮助下,分会新一届班子和各位理事一定能够齐心协力,团结全体会员行稳致远、创新发展,不仅继续保持分会自身的特色、传统和优势,并且使分会继往开来、勠力前行,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文化责任。这也是我和众多校史研究同仁们对于新一届班子和分会发展的殷殷期盼。
十五年来,在参与校史分会工作中,我从各位前任会长、师长和青年才俊、众多同仁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校史研究的执着、奉献、情怀、专业素养、才华智慧等许许多多极其宝贵的东西,正是在他们的引导、教诲和影响下,使我对校史研究、对校史分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切身感受;也正是有了大家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够为分会的发展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对分会及各位前辈、师长和同仁们充满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今后,只要身体、精力允许,我一定努力向王学珍、王宗光、梁吉生等前辈师长学习,虚心向各位同仁、青年才俊请益,继续关注分会的发展,服从新一届班子的领导,当好校史研究的“扫地僧”,力所能及地为促进校史研究事业而继续学习、思考,奉献绵薄之力,共同迎接校史研究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又一个春天。
写于2023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