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一篇《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报道,让一位叫韦思浩的“拾荒老人”走进了公众视野。他“脚旁放着竹竿,凑很近看书读报”、“看书自觉前洗手”的照片让无数人印象深刻,许多人都为他追求知识的精神点赞。
2015年底,这位“拾荒老人”因车祸离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老人背后的故事才一一被揭开。
韦思浩是浙江东阳人,退休前是杭州夏衍中学的一级教师,早年就读于浙江师范学院(后更名为杭州大学)中文系,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毕业。每月拿数千退休金,却省吃俭用,捡垃圾过日子,原来他把省下的钱捐给了寒门学子。韦老师的事迹经《钱江晚报》、《人民日报》等各媒体报道后,人们纷纷关注,赋予他“教育工作者”、“捐献者”、“读书人”、“中国好人”诸多赞誉。钱江晚报社、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共同发起众筹,为他铸纪念铜像。
为留存这份“感动了一座城”的精神遗产,近日,档案馆联系到了韦思浩在南昌的女儿吴秋筠、吴秋毓,表达了希望保存韦老师有教育意义的遗物,给后人带来教益的想法。吴秋筠姐妹很快就应允了。3月2日,我们前往南昌接收了她们的捐赠。
“父亲一直跟我们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吴秋筠、吴秋毓将父亲一直珍藏着的原杭州大学、浙江大学毕业证、杭州大学通讯录、纪念册等一一向我们展开,“父亲早年家境贫困,有8个兄弟姊妹,因受家庭牵连,他在杭州大学读了一年就没法维持了,后来他一直不愿放弃学业,参加各种考试,1984年,杭州大学给他补发了证书,还考了浙江大学对外经济专科(继续教育),毕业时已经58岁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父亲给贫困学生捐钱,从一次性捐赠三四百,到后来的三四千。”吴女士仔细整理了父亲捐资助学凭证交给我们,大大小小就有数十张。而这些凭证上,大多数用的是化名“魏丁兆”。在捐赠的信件中,一部分是来自受捐的学生寄来的感谢信,抬头都是“魏叔叔”。另一部分是写给女儿、女儿老师的信,韦思浩虽离异独居杭州,但一直关心着女儿们的学业,时常写信教育女儿要勤于学习。
吴秋筠姐妹向档案馆捐赠了韦思浩各类证书、捐资凭证、来往书信等实物、资料60余件。这些“精神遗产”崇高而朴实,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求知、向善的精神力量。吴秋筠说:“能让父亲的闪光点发扬光大,那是对父亲最好的纪念,感谢学校!”
吴秋筠、吴秋毓向档案馆工作人员展示韦思浩史料
韦思浩的各类证书
韦思浩的捐资助学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