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史研究会农耕文化研究分会是在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邹晓东的关心指导下于2010年8月10日成立的一个专业性的校史研究会二级分会,其宗旨是加强农耕文化和我校农科发展史研究,保护和传承我校华家池校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农业科普及教育培训基地,弘扬求是精神和浙大文化。
分会自成立以来,在业务上接受校史研究会的指导,在行政上紧紧依靠档案馆的大力支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围绕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于2012年9月26日、11月7日和2013年1月28日,在华家池校区连续召开了三次专题工作会议,对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入研讨。
农耕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夏英武、农耕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档案馆馆长朱之平,农生环学部副主任兼党工委书记应义斌、华家池校区党工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刘剑、生工食品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楼锡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明、动科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潘炳龙、农业试验站直支书记斯赵樑、环资学院党委副书记赵朝霞、农学部综合办主任王晓燕等出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农耕文化研究分会的年度工作情况,商讨了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设计的有关工作以及2013年度农耕文化研究分会工作计划,并拟订土壤馆搬迁计划。
档案馆馆长、农耕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朱之平主持会议。
夏英武会长通报分会一年以来的工作进展,指出分会以农耕文化研究为中心,以弘扬求是精神为目的,积极推进基地方案设计、落实场所、聘用专职人员。特别是请学校尽快安排落实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方案的修缮经费及2013年预算申请。
应义斌书记发言指出,希望尽快明确分馆地点、取材原则、各馆风格、时间要求,抓紧落实基地设计工作。并表示学部将全力支持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的建设工作。刘剑书记通报了华家池校区近期有关规划改造情况,
会议还听取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郑为工程师介绍“舞阡陌”基地设计方案:围绕基地实体“民主馆、和平馆、团结馆、蚕桑馆、土壤馆”,提出总馆与分馆以游步道相连,构造小型博物馆群落的设计思路,并详述立面整治、外围环境等综合安排。分会专职研究人员金中仁副研究馆员对基地各馆陈展内容架构的介绍,包括各馆陈展的总体原则、基本框架、功能需求、时间节点等提议。
与会人员围绕基地设计方案及各馆陈展内容架构展开了深入讨论。王人潮、俞惠时、奚文斌等老先生发表意见,就基地的陈展内容、防潮排水等提出了建议,并指出要充分尊重、挖掘浙江大学百年农耕文化,发挥学部和各学院、单位的作用,制定各馆内部陈展方案,积极做好基地的建设工作。农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建明、动物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潘炳龙、农业试验站党总支书记斯赵樑等纷纷发言,对基地展馆的命名、游步道沿途微型景观设置等提出了建议,并表示将全力配合完成基地各馆内部陈展方案的制定工作。
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设计院以“舞阡陌”为核心理念的基地外部设计方案。专家们认为该方案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及浙大涉农学科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下农业现代化的拓展和提升,充分展示了浙江大学涉农学科为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研人员培养所作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将成为杭州市、浙江省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及旅游观光资源之一。会议明确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建设思路,要充分依靠农生环学部及其所辖各学院的学科力量,组织好人员、分配好任务,采取二步走方式,着力推进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的设计工作。首先要把握时间节点,尽快提交基地展馆外部设计方案,专家们一致要求学校党委和行政尽快落实方案所需的经费,列入学校2013年度预算。其次,由各学院确定联络人与分会专职人员对接,讨论确定各馆陈展风格、基本框架,制定各馆内部陈展的初步方案。再则浙江大学农耕文化研究与展示基地建设要遵从逐步推进的原则,在征求各位研究员意见的基础上,统一思想,首先修缮土壤馆,然后将土壤标本回迁土壤馆,同时将土壤馆设为过渡时期基地总馆,并进行相关布展。再逐步展开修缮民主馆等各馆舍,按照完成一个、布展一个的原则,逐步推进基地各馆修缮与布展工作。还要积极推进与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事宜。积极参与国家文化部、浙江省文化厅及江干区政府等政府部门的文化建设项目,与浙江图书馆沟通进行合作申报有关项目,争取经费,推进基地建设。以利于基地建设的早日完成,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功能,为浙江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做出重要贡献。
参加会议的还有农耕文化研究专家代表王人潮、冯家新、叶立扬、邹先定、刘祖生、俞惠时、奚文斌、钱泽澍、陶岳荣、高明尉、俞劲炎、黄寿波,以及学部办公室王晓燕、生科院李洁、档案馆张淑锵、吕丰、金灿灿,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袁小树、郑为。(文/ 金中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