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星北(1907-1983),我国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曾先后留学美国、德国、英国,师从爱因斯坦、爱丁顿等世界级大师。1932年9月,应聘到浙江大学任教,在此前后工作生活了近20年。他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培育了李政道、程开甲等杰出人才。1978年他被国家海洋局一所聘为研究员,曾任中国海洋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国家海洋局学术委员会委员、《海洋学报》第一届编委会副主编等职。
7月3日下午,束星北先生史料捐赠仪式在青岛举行。束星北的长孙束嵘携妻儿专程从美国回到青岛,陪同母亲李涌、父亲束越新,代姐姐束晓崯,将束星北65件遗物史料捐赠浙江大学。
这65件史料包括:18本束星北教学科研笔记,两本应用光学的研究论文手稿,自制的合轴调整光具组及反光镜的组合;以及曾经使用过的烟斗、放大镜、太阳镜、书籍以及对数表等等。
这些珍贵史料是由束嵘的母亲李涌女士收藏并保管多年。李涌女士在介绍史料珍藏历史时说,她很敬佩束星北先生,他知识渊博、为人善良、治学严谨,他把对科学、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都写在自己的备课本里。尽管搬了7次家,李涌都没有把这些“宝贝”丢掉;文革期间,全家人又想尽办法保住了这些东西。李涌和家人商量,终于决定将它们捐赠给浙江大学,因为束星北为浙大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那段日子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代。
束星北的长孙束嵘博士在捐赠感言中说:“爷爷对家人慈祥、友好,他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晚上七八点钟,就早早地睡觉了。但到了半夜一两点钟,爷爷就会起来看书、写笔记、搞研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钟,然后睡个回笼觉,再起来上班去。这次回来和母亲一起整理爷爷的资料,也学到很多,感受到他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他用过的书籍,有海洋物理、应用光学、量子物理的,有些已有70、80年的历史了,还有些遗物也有历史意义,包括当年七位数的对数表。听母亲说,1970年,爷爷得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时非常开心,爷爷就通过这把表尺,算出了几时几分卫星会飞过青岛上空,还让家人一起出去看。
浙大副校长罗卫东代表学校接收了捐赠,对李涌女士、束星北后人的慷慨之举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说,束星北是浙大历史中的一个传奇,每年校庆纪念日,当我们回顾浙大校史上那些作出杰出贡献的教授时,束先生的名字是一定不会遗漏的。这也是与我们的校园文化传统血肉相连的那一部分。今年是浙江大学校庆120周年,束星北当年的学生李政道先生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母校,而在这封信中,他只提到了两个名字,束星北和王淦昌。直到现在,当年的学生们还会提起这两位师长:束星北和王淦昌在浙大物理学课堂上火花四溅的辩论,彼此互不服输,他们那种求是、求真、一丝不苟的学风,严谨的科学精神,至今铭刻于心。束星北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他做人的纯粹性、认真性,在科学家中都是鲜有的。今天捐赠的束先生的遗物,能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他们所成就或致力于成就的那些事。
罗卫东表示,浙江大学正在建设档案馆新馆,“我们将把所有与浙江大学历史相关的人与事都汇集在这里,同时也会对许多前辈的后人做一些口述史,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更趋完善。我们对于一代科学家的精神和风范的纪念和传承,由此来体现。”
浙江大学在两个甲子的岁月里,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享誉海内外的科技精英、学界名儒,为积累宝贵的名人史料。浙大档案馆和青岛浙大校友会积极推进束星北史料的典藏传承,促进珍贵史料汇聚浙大,更好地传承束星北思想和精神。